《三字经》带拼音版

2015/01/28 Read 共 24920 字,约 72 分钟
AI智谷X

《三字经》带拼音版

《三字经》作者王应麟(有争议),南宋人,字伯厚,号深宁居士。《三字经涵盖》教育、礼仪、学习等方面内容。

    
rén zhī chūxìng běn shànxìng xiāng jìnxí xiāng yuǎn
人 之 初性 本 善性 相 近习 相 远
gǒu bú jiàoxìng nǎi qiānjiào zhī dàoguì yǐ zhuān
苟 不 教性 乃 迁教 之 道贵 以 专
xī mèng mǔzé lín chǔzǐ bù xuéduàn jī zhù
昔 孟 母择 邻 处子 不 学断 机 杼
dòu yān shānyǒu yì fāngjiāo wǔ zǐmíng jù yáng
窦 燕 山有 义 方教 五 子名 俱 扬
yǎng bú jiàofù zhī guòjiào bù yánshī zhī duò
养 不 教父 之 过教 不 严师 之 惰
zǐ bù xuéfēi suǒ yíyòu bù xuélǎo hé wéi
子 不 学非 所 宜幼 不 学老 何 为
yù bù zhuóbù chéng qìrén bù xuébù zhī yì
玉 不 琢不 成 器人 不 学不 知 义
wéi rén zǐfāng shào shíqīn shī yǒuxí lǐ yí
为 人 子方 少 时亲 师 友习 礼 仪
xiāng jiǔ língnéng wēn xíxiào yú qīnsuǒ dāng zhí
香 九 龄能 温 席孝 于 亲所 当 执
róng sì suìnéng ràng lídì yú zhǎngyí xiān zhī
融 四 岁能 让 梨弟 于 长宜 先 知
shǒu xiào tìcì jiàn wénzhī mǒu shùshí mǒu wén
首 孝 悌次 见 闻知 某 数识 某 文
yī ér shíshí ér bǎibǎi ér qiānqiān ér wàn
一 而 十十 而 百百 而 千千 而 万
sān cái zhětiān dì rénsān guāng zhěrì yuè xīng
三 才 者天 地 人三 光 者日 月 星
sān gāng zhějūn chén yìfù zǐ qīnfū fù shùn
三 纲 者君 臣 义父 子 亲夫 妇 顺
yuē chūn xiàyuē qiū dōngcǐ sì shíyùn bù qióng
曰 春 夏曰 秋 冬此 四 时运 不 穷
yuē nán běiyuē xī dōngcǐ sì fāngyìng hū zhōng
曰 南 北曰 西 东此 四 方应 乎 中
yuē shuǐ huǒmù jīn tǔcǐ wǔ xíngběn hū shù
曰 水 火木 金 土此 五 行本 乎 数
yuē rén yìlǐ zhì xìncǐ wǔ chángbù róng wěn
曰 仁 义礼 智 信此 五 常不 容 紊
dào liáng shūmài shǔ jìcǐ liù gǔrén suǒ shí
稻 粱 菽麦 黍 稷此 六 谷人 所 食
mǎ niú yángjī quǎn shǐcǐ liù chùrén suǒ sì
马 牛 羊鸡 犬 豕此 六 畜人 所 饲
yuē xǐ nùyuē āi jùài wù yùqī qíng jù
曰 喜 怒曰 哀 惧爱 恶 欲七 情 具
páo tǔ gémù shí jīnsī yǔ zhúnǎi bā yīn
匏 土 革木 石 金丝 与 竹乃 八 音
gāo zēng zǔfù ér shēnshēn ér zǐzǐ ér sūn
高 曾 祖父 而 身身 而 子子 而 孙
zì zǐ sūnzhì xuán zēngnǎi jiǔ zúrén zhī lún
自 子 孙至 玄 曾乃 九 族人 之 伦
fù zǐ ēnfū fù cóngxiōng zé yǒudì zé gōng
父 子 恩夫 妇 从兄 则 友弟 则 恭
zhǎng yòu xùyǒu yǔ péngjūn zé jìngchén zé zhōng
长 幼 序友 与 朋君 则 敬臣 则 忠
cǐ shí yìrén suǒ tóng  
此 十 义人 所 同  
fán xùn méngxū jiǎng jiūxiáng xùn gǔmíng jù dòu
凡 训 蒙须 讲 究详 训 诂明 句 读
wéi xué zhěbì yǒu chūxiǎo xué zhōngzhì sì shū
为 学 者必 有 初小 学 终至 四 书
lún yǔ zhěèr shí piānqún dì zǐjì shàn yán
论 语 者二 十 篇群 弟 子记 善 言
mèng zǐ zhěqī piān zhǐjiǎng dào déshuō rén yì
孟 子 者七 篇 止讲 道 德说 仁 义
zuò zhōng yōngzǐ sī bǐzhōng bù piānyōng bù yì
作 中 庸子 思 笔中 不 偏庸 不 易
zuò dà xuénǎi zēng zǐzì xiū qízhì píng zhì
作 大 学乃 曾 子自 修 齐至 平 治
xiào jīng tōngsì shū shúrú liù jīngshǐ kě dú
孝 经 通四 书 熟如 六 经始 可 读
shī shū yìlǐ chūn qiūhào liù jīngdāng jiǎng qiú
诗 书 易礼 春 秋号 六 经当 讲 求
yǒu lián shānyǒu guī cángyǒu zhōu yìsān yì xiáng
有 连 山有 归 藏有 周 易三 易 详
yǒu diǎn móyǒu xùn gàoyǒu shì mìngshū zhī ào
有 典 谟有 训 诰有 誓 命书 之 奥
wǒ zhōu gōngzuò zhōu lǐzhù liù guāncún zhì tǐ
我 周 公作 周 礼著 六 官存 治 体
dà xiǎo dàizhù lǐ jìshù shèng yánlǐ yuè bèi
大 小 戴注 礼 记述 圣 言礼 乐 备
yuē guó fēngyuē yǎ sònghào sì shīdāng fěng yǒng
曰 国 风曰 雅 颂号 四 诗当 讽 咏
shī jì wángchūn qiū zuòyù bāo biǎnbié shàn è
诗 既 亡春 秋 作寓 褒 贬别 善 恶
sān zhuàn zhěyǒu gōng yángyǒu zuǒ shìyǒu gǔ liáng
三 传 者有 公 羊有 左 氏有 谷 梁
jīng jì míngfāng dú zǐcuō qí yàojì qí shì
经 既 明方 读 子撮 其 要记 其 事
wǔ zǐ zhěyǒu xún yángwén zhōng zǐjí lǎo zhuāng
五 子 者有 荀 扬文 中 子及 老 庄
jīng zǐ tōngdú zhū shǐkǎo shì xìzhī zhōng shǐ
经 子 通读 诸 史考 世 系知 终 始
zì xī nóngzhì huáng dìhào sān huángjū shàng shì
自 羲 农至 黄 帝号 三 皇居 上 世
táng yǒu yúhào èr dìxiāng yī xùnchēng shèng shì
唐 有 虞号 二 帝相 揖 逊称 盛 世
xià yǒu yǔshāng yǒu tāngzhōu wén wǔchēng sān wáng
夏 有 禹商 有 汤周 文 武称 三 王
xià chuán zǐjiā tiān xiàsì bǎi zǎiqiān xià shè
夏 传 子家 天 下四 百 载迁 夏 社
tāng fá xiàguó hào shāngliù bǎi zǎizhì zhòu wáng
汤 伐 夏国 号 商六 百 载至 纣 亡
zhōu wǔ wángshǐ zhū zhòubā bǎi zǎizuì cháng jiǔ
周 武 王始 诛 纣八 百 载最 长 久
zhōu zhé dōngwáng gāng zhuìchěng gān gēshàng yóu shuì
周 辙 东王 纲 坠逞 干 戈尚 游 说
shǐ chūn qiūzhōng zhàn guówǔ bà qiángqī xióng chū
始 春 秋终 战 国五 霸 强七 雄 出
yíng qín shìshǐ jiān bìngchuán èr shìchǔ hàn zhēng
嬴 秦 氏始 兼 并传 二 世楚 汉 争
gāo zǔ xīnghàn yè jiànzhì xiào píngwáng mǎng cuàn
高 祖 兴汉 业 建至 孝 平王 莽 篡
guāng wǔ xīngwéi dōng hànsì bǎi niánzhōng yú xiàn
光 武 兴为 东 汉四 百 年终 于 献
wèi shǔ wúzhēng hàn dǐnghào sān guóqì liǎng jìn
魏 蜀 吴争 汉 鼎号 三 国迄 两 晋
sòng qí jìliáng chén chéngwéi nán cháodū jīn líng
宋 齐 继梁 陈 承为 南 朝都 金 陵
běi yuán wèifēn dōng xīyǔ wén zhōuyǔ gāo qí
北 元 魏分 东 西宇 文 周与 高 齐
dài zhì suíyī tǔ yǔbù zài chuánshī tǒng xù
迨 至 隋一 土 宇不 再 传失 统 绪
táng gāo zǔqǐ yì shīchú suí luànchuàng guó jī
唐 高 祖起 义 师除 隋 乱创 国 基
èr shí chuánsān bǎi zǎiliáng miè zhīguó nǎi gǎi
二 十 传三 百 载梁 灭 之国 乃 改
liáng táng jìnjí hàn zhōuchēng wǔ dàijiē yǒu yóu
梁 唐 晋及 汉 周称 五 代皆 有 由
yán sòng xīngshòu zhōu shànshí bā chuánnán běi hùn
炎 宋 兴受 周 禅十 八 传南 北 混
liáo yǔ jīndì hào fēnyuán miè jīnjué sòng shì
辽 与 金帝 号 纷元 灭 金绝 宋 世
lì zhōng guójiān róng díjiǔ shí niánguó zuò fèi
莅 中 国兼 戎 狄九 十 年国 祚 废
tài zǔ xīngguó dà mínghào hóng wǔdū jīn líng
太 祖 兴国 大 明号 洪 武都 金 陵
dài chéng zǔqiān yān jīngshí qī shìzhì chóng zhēn
迨 成 祖迁 燕 京十 七 世至 崇 祯
quán yān sìkòu rú línzhì lǐ chuǎngshén qì fén
权 阉 肆寇 如 林至 李 闯神 器 焚
qīng tài zǔyīng jǐng mìngjìng sì fāngkè dà dìng
清 太 祖膺 景 命靖 四 方克 大 定
gǔ jīn shǐquán zài zīzǎi zhì luànzhī xīng shuāi
古 今 史全 在 兹载 治 乱知 兴 衰
dú shǐ zhěkǎo shí lùtōng gǔ jīnruò qīn mù
读 史 者考 实 录通 古 今若 亲 目
kǒu ér sòngxīn ér wéizhāo yú sīxī yú sī
口 而 诵心 而 惟朝 于 斯夕 于 斯
xī zhòng níshī xiàng tuógǔ shèng xiánshàng qín xué
昔 仲 尼师 项 橐古 圣 贤尚 勤 学**
zhào zhōng lìngdú lǔ lùnbǐ jì shìxué qiě qín
赵 中 令读 鲁 论彼 既 仕学 且 勤
pī pú biānxuē zhú jiǎnbǐ wú shūqiě zhī miǎn
披 蒲 编削 竹 简彼 无 书且 知 勉
tóu xuán liángzhuī cì gǔbǐ bù jiàozì qín kǔ
头 悬 梁锥 刺 股彼 不 教自 勤 苦
rú náng yíngrú yìng xuějiā suī pínxué bù chuò
如 囊 萤如 映 雪家 虽 贫学 不 辍
rú fù xīnrú guà jiǎoshēn suī láoyóu kǔ zhuó
如 负 薪如 挂 角身 虽 劳犹 苦 卓
sū lǎo quánèr shí qīshǐ fā fèndú shū jí
苏 老 泉二 十 七始 发 愤读 书 籍
bǐ jì lǎoyóu huǐ chíěr xiǎo shēngyí zǎo sī
彼 既 老犹 悔 迟尔 小 生宜 早 思
ruò liáng hàobā shí èrduì dà tíngkuí duō shì
若 梁 灏八 十 二对 大 廷魁 多 士
bǐ jì chéngzhòng chēng yìěr xiǎo shēngyí lì zhì
彼 既 成众 称 异尔 小 生宜 立 志
yíng bā suìnéng yǒng shīmì qī suìnéng fù qí
莹 八 岁能 咏 诗泌 七 岁能 赋 棋
bǐ yǐng wùrén chēng qíěr yòu xuédāng xiào zhī
彼 颖 悟人 称 奇尔 幼 学当 效 之
cài wén jīnéng biàn qínxiè dào yùnnéng yǒng yín
蔡 文 姬能 辨 琴谢 道 韫能 咏 吟
bǐ nǚ zǐqiě cōng mǐněr nán zǐdāng zì jǐng
彼 女 子且 聪 敏尔 男 子当 自 警
táng liú yànfāng qī suìjǔ shén tóngzuò zhèng zì
唐 刘 晏方 七 岁举 神 童作 正 字
bǐ suī yòushēn yǐ shìěr yòu xuémiǎn ér zhì
彼 虽 幼身 已 仕尔 幼 学勉 而 致
yǒu wéi zhěyì ruò shì  
有 为 者亦 若 是  
quǎn shǒu yèjī sī chéngǒu bù xuéhé wéi rén
犬 守 夜鸡 司 晨苟 不 学曷 为 人
cán tǔ sīfēng niàng mìrén bù xuébù rú wù
蚕 吐 丝蜂 酿 蜜人 不 学不 如 物
yòu ér xuézhuàng ér xíngshàng zhì jūnxià zé mín
幼 而 学壮 而 行上 致 君下 泽 民
yáng míng shēngxiǎn fù mǔguāng yú qiányù yú hòu
扬 名 声显 父 母光 于 前裕 于 后
rén yí zǐjīn mǎn yíngwǒ jiào zǐwéi yī jīng
人 遗 子金 满 籝我 教 子惟 一 经
qín yǒu gōngxì wú yìjiè zhī zāiyí miǎn lì
勤 有 功戏 无 益戒 之 哉宜 勉 力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解释】人刚出生的时候,禀性是善良。每个人的禀性本来是很接近的,只是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不同,差异就越来越大。

【启示】每个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一样,但如果从小不好好学习和受外界的不良影响,人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学会区分善恶,保持善良的禀性。

【注释】 初:刚出生的时候。  性:禀性,本性。  本:本来。  习:后天养成的习性。 远:相差太远。“性相近,习相远”出是孔子的话: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故事】以前,有个人叫周处,小时候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后来他的父母去世了,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教,周处性情变得十分残暴。周处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欺负村民,甚至把人家打得头破血流。因此,村里的人都不喜欢他,看见他好像躲瘟疫似的。有次,周处听到村里的人在讨论“三害”,上前询问得知村里附近的老虎和蛟龙还有他自己就是大家眼中的“三害”。因为老虎和蛟龙会吃老百姓的粮食和牲畜,周处会欺负老百姓,所以大家就认为是这是“三害”。生性好斗的周处于是就去寻找老虎和蛟龙。他一拳就把老虎打死了,接着又跑到湖里除蛟龙。周处和蛟龙在湖里大战了三天三夜,最后才把蛟龙杀死。村民见周处下湖三天没上岸,以为他和蛟龙都死在了湖里。于是,大家在岸边放鞭炮庆祝除掉“三害”。上岸后的周处看到村民这么希望他死,这么不喜欢他,很是伤心,从此改过自新。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那么人的善良禀性就会变坏。教育方法贵在专心致志地去教育孩子。

【启示】邓小平曾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果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就要长期坚持对孩子的教育。

【注释】 苟:如果。  乃:于是。  迁:变化,这里指变坏。  道:方法。  以:在于。  专:专心致志。

【故事】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山里读书,有次因为不想读书就跑出去玩。在一条小溪边上他碰到了一位老婆婆在磨一根又粗又长的铁棒。李白好奇地问道:“婆婆,您磨铁棒干嘛啊?”婆婆回答说:“我想把这铁棒磨成绣花针。”李白突然感到万分羞愧。那一刻,他才知道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始终如一方才能成功。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有一次孟子厌学,孟母就割断织布机上的梭子来教育他,做事情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否则会前功尽弃。

【启示】孟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和孟母对孟子的教育分不开的。作为子女,我们要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他们平时对我们严格要求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有用之才。

【注释】 昔:从前。  孟母:孟子的母亲。孟子姓孟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 择:选择。  邻:邻居。 处:居住。  子:孟子。  机:织布机。  杼:织布机上的梭子。

【故事】孟子小时候的家在一个墓场附近,经常有人在那里跪拜哭喊。后来,孟子和小伙伴们也跟着学那些。孟母觉得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不好,于是决定搬家。这样,他们搬到了镇上市集边。没过多久,孟子和小伙伴们开始学大人们做生意,这一次孟母还是觉得住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不好决定再搬家。最后,他们搬到一个学校旁边。就这样孟子也变得跟学校里的学生一样,经常拿着书在读,最后变得喜欢读书。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子有方,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名扬四方。

【启示】教育要讲究方法,没有好方法是不行的。正所谓教子有方。

【注释】 窦燕山:本名窦禹钧,因为他住在靠近燕山的地方,所以人称“窦燕山”。相传他教子有方,使五个儿子齐登科甲,有诗云“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  义方:合乎道义的方法。 扬:传扬。

【故事】岳飞早年家境比较贫寒,他的母亲为了教育他,亲自教他写字。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纸笔。岳飞的母亲让岳飞拿树枝在地上练字。为了勉励岳飞报效国家,岳飞的母亲在岳飞后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岳飞没有忘记母亲的教诲,最后成为了南宋抗金名将。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解释】如果生养子女却没有好好教育,那么这是父亲的过错。如果教育学生却不严格,那么这是老师的失职。

【启示】养育子女,不仅仅是养,还有育。除了给子女吃穿,还要注意加强对他们的教育。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严师出高徒。父母和老师要对孩子严格要求。

【注释】 养:生养。  过:过错。  师:老师。  惰:懒惰,这里指失职。

【故事】以前有个强盗很狡猾,他做了许许多多的坏事,却没有被衙门抓到。终于,有一天他被捕快抓到了,被判了死罪。在处死之前,县太爷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强盗要求见他娘最后一面。县太爷满足了他的要求。当他们母子相见时,母亲抱着强盗大哭。谁知这时强盗一把推开他娘,问道:“娘,以前你怎么不好好管教我,害我现在…连后悔都来不及。”估计这个母亲会痛苦一辈子。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好好学习,这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那么到年老的时候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启示】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不用功学习,那么长大后会后悔哀叹的。因为他老的时候不能有什么作为。正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

【注释】 子:孩子。  宜:应该,适宜。  幼:年幼。  老:年老。  何为:做什么。

【故事】北宋时,浙江有一个神童叫方仲永,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写诗。很多人慕名登门造访,也有人重金请他写诗。方仲永的父亲看到写诗可以赚钱,就忙着带方仲永四处表演,而没有让他读书。就这样过去了七八年,方仲永变得和普通人一样,再也不能随随便便就能写出诗来。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解释】玉石不打磨雕琢,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不学习,就不知道仁义道理。

【启示】玉石如果没有经过雕琢就是一块石头,只有经过雕琢的玉石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好比是一块玉石,只有经过努力学习雕琢自己,才能成为有用的人。

【注释】 玉:玉石。  琢:雕琢。  器:器物。  义:仁义道理。

【故事】从前,楚国有个人叫卞和,他在山上找到一块玉石。卞和打算把这块玉石送给当时的楚厉王,谁知宫里的工匠却说那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这令楚厉王很生气,把卞和赶走。楚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同样打算把那玉石送给了武王,但遭受了和上次一样的待遇。卞和很伤心,在山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这件事,便叫人把卞和请来,还让工匠把那块玉石雕琢一番。最后发现那是一块美玉,便把它命名为“和氏璧”。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解释】作为子女在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从他们那里学习礼节和仪式。

【启示】如果我们能学会亲近良师益友,那么就能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三人行必有我师。

【注释】 方:当。  亲:亲近。  师:老师。  友:朋友。  习:学习。  礼仪:礼节和仪式。

【故事】相传,游酢和杨时去拜访理学家程颐的时候,刚好碰上程颐在午睡。这样,他们两个人就静静地在门外等候。那时候是冬天,天上飘着鹅毛大雪,等程颐醒过来发现他们俩时,地上积雪已经很厚了。程颐很是感动,赶紧把他们请进屋里,耐心地回答他们的问题。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解释】东汉时,有个人叫黄香,在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孝敬父母,在冬天的时候用自己的身体替父亲暖被窝。孝敬父母,这是每个子女都应该做的事。

【启示】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培养成人。我们要孝顺父母,懂得感恩。

【注释】 香:黄香,东汉人。他是一个孝子。  龄:岁。  温:暖和。 席:床席。  亲:父母。  执:做。

【故事】东汉时,有个小孩叫黄香,是个孝子。在他九岁的时候,为了让辛苦劳累的父亲,有个舒适的地方睡觉,夏天用扇子为父亲扇凉床席,冬天用自己的身体替父亲暖被窝。后来,黄香的这种孝心传遍了整个县城,大家都夸他是孝子。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解释】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重兄长的道理,从小就应该知道。

【启示】孔融四岁就懂得让梨,尊重兄长从小时候开始。孔融让的不仅仅是一个梨,而是包含着对兄长满满的尊重之情。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我们。

【注释】 融:孔融,东汉时鲁国人。 让:谦让。  弟:通“悌”,这里指尊重兄长。  长:兄长。 宜:应该。 知:知道。 

【故事】东汉时,有个小孩叫孔融。在他四岁的时候,一天,有人送给他父亲一篓子的梨。他父亲对身边的孔融说,去拿个梨吃吧。只见孔融从一堆梨中挑了个最小的梨,父亲惊讶地问他:“你怎么挑个最小的啊?”。孔融说:“爹,我年纪最小,吃小的,把大的留给哥哥吃。”尊重兄长的孔融是小朋友的学习榜样。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和尊重兄长,其次要多看多听增长见识,知道一些算术和认识一些文字。

【启示】这句话教我们如何处理做人与做事的关系。要先学会做人,孝敬父母和尊重兄长。再学会做事,知某数和识某文。德才要兼备。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可以用自己的知识报效国家。一个品德低下的人,无论他多么有才,都是谋私欲,无利于社会。

【注释】 首:首先。  孝:孝敬父母。  弟:同“悌”,尊重兄长。  次:其次。  见:看到的。 闻:听到的。 知:知道。  某:某些。  数:数字,算术。  文:文字,文章。 

【故事】西汉的时候,有一个人叫第五访。在他年纪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死了。因此,他就住在兄嫂家里。由于兄嫂的家比较清贫,第五访就出去外面当雇工,用每天辛苦挣来的钱来奉养兄嫂。打工的经历磨炼了他的意志,再加上他天资聪明又好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学识越来越渊博,最后还做了官。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解释】从一到十,从十到百,从百到千,从千到万。

【启示】从一到十,这可以看成是量变。从一到万,这可以看成是质变。只有积累,才能从量变到质变。学习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日积月累,才能从量变到质变。

【注释】 而:到。

【故事】古时候,有个爱偷懒的学徒跟着师傅学做泥匠活。这个学徒总是好高骛远,不好好学手艺。有一天,师傅决定教育教育这个学徒,就给他安排了一个任务:在十天内独立盖好一间房子。这学徒心想,这简单,不用十天我就能把房子盖好。一天、两天、三天……到了第九天,房子还真的盖好了。第十天,学徒就带着师傅来看房子,可是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下起了暴雨,房子瞬间倒塌了。此刻,学徒才发现自己原来多么的学艺不精,房子都盖不牢固。从此,他就脚踏实地跟师傅学手艺。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解释】三才就是天、地、人。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启示】天、地、人,和谐才能共处;日、月、星,缺一不可。

【注释】 才:才德。 光:光亮。 三才:指天、地、人。出自《易经》。 三光:指日、月、星。  

【故事】夸父,神话中的巨人,善于奔跑。相传,他想与太阳赛跑,一路上渴了就喝黄河的水,最后他没赶上太阳就渴死在路上。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解释】三纲是三个行为准则,指的是君臣忠义,父子亲和,夫妻和睦。

【启示】人生在世,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

【注释】 纲:准则。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义:忠义。  亲:亲和。  顺:和睦。

【故事】有一天晚上,楚庄王宴请臣子们喝酒。正当大家都喝得很开心时候,屋里的灯火被风吹灭了,屋里一片漆黑。有一个喝的微醉的臣子趁黑调戏了楚庄王的妃子。被调戏的妃子很生气,撤下了调戏臣子的帽带,并立即向楚庄王告状。谁知,楚庄王却说:都是因为我请大家喝酒才会发生这事,这事只能怪我。大家把帽带都摘下吧,尽兴喝。过了一会,屋里的灯火重新点燃了,臣子们的帽带都已经摘下了,也无法知道哪个是调戏妃子的臣子。后来,这个调戏妃子的臣子为了报答楚庄王的不杀之恩,誓死效忠,在一次战争中奋力护主。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解释】春、夏、秋、冬,这是一年的四个季节。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冬去春来,如此循环,永不停止。

【启示】地球绕着太阳转,产生了一年四季。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冬去春来。时间流逝很快,我们要好好珍惜时间。

【注释】 曰:说到。  时:季节。  运:运转。  穷:停止。  

【故事】相传,一年四季由天公地母的四个儿子管理。后来,天公地母又生了第五个儿子:土皇。土皇从小被娇生惯养,看到哥哥们管理着一年四季,也要参与管理。天公地母就让四个儿子从四季中分一些日子给土皇管理。土皇管理的日子就叫土皇天。土皇自幼爱哭,在他管理的日子里就会下雨,大家叫土皇雨。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解释】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以中心点为支点相互对应。

【启示】知道东边在哪里就知道西边在哪里,知道南边在哪里就知道北边在哪里。这四个方位是相互对应。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容易辨别方向。

【注释】 方:方位。  应:对应。  中:中心点。

【故事】远古时候,华夏部落和东方部落大战多月,每当华夏部落即将获胜时总会因大雾迷失方向导致未能打败东方部落。因此,华夏部落首领黄帝造了一辆指南车。指南车有个装置能指着南方的方向,这样华夏部落就不会再因为大雾而迷失方向了,最后赢得战斗。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解释】金、木、水、火、土,这是古人所说的“五行”。这些的根本是数理。

【启示】“五行”相生相克,它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

【注释】 五行:金、木、水、火、土。金生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本:根本。  数:数理,“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   

【故事】远古时候,天上出现了一个窟窿,瞬间洪水从那个窟窿流了下来,陆地上的苍生遭受洪水的灾难。这时候,女娲决定把那窟窿补上。她从各地采来了五色石,把它们熔成石浆。最后,用这石浆把天上的窟窿补好了。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解释】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准则,不容许紊乱。

【启示】做人要有仁有义,不可背信弃义,要有礼有节,有智慧。

【注释】 仁:仁爱。  义:义气。 礼:礼节。  智:智慧。  信:信用。 常:准则。  紊:紊乱。

【故事】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子。有次,曾子和老婆准备出去赶集,孩子却在家里哭闹。这时候,曾子的老婆对孩子说,如果你不要哭了,回来杀猪给你吃。就这样,孩子不哭了,曾子也和老婆去赶集了。从集市上回来的曾子,拿起刀就朝猪圈走去……曾子的老婆却赶紧拦住曾子。曾子说:做人不能食言啊,更何况是父母对孩子说的话啊。

稻粱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解释】稻子、小米、大豆、小麦、黄米、高粱,这六种粮食是人类所吃的主食。

【启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粮食来之不易,小朋友要爱惜粮食。

【注释】 稻:稻子。  粱:小米。 菽:大豆。 麦:小麦。 黍:黄米。 稷:高粱。 谷:谷物的统称,俗称粮食。

【故事】古时候的人不会种植粮食,只会涉猎。因此,有时候人们抓不到猎物就要挨饿。这时候,神农氏当了部落首领,无意间发现有些植物的种子烤起来很好吃,就试着种植。慢慢地人们也学会了种植粮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解释】马、牛、羊、鸡、狗、猪,这是人类所饲养的六种牲畜。

【启示】要想吃肉,就自己养。要不也不是每天都能在山里抓到那些动物。

【注释】 豕:猪。

【故事】部落首领伏羲氏让大家把平常抓到而又吃不完的动物圈养起来,这样大家就不会因为平时抓不到动物而没有动物宰杀吃而挨饿。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解释】喜、怒、哀、惧、爱、恶、欲,这是人具有的七种情感。

【启示】人有情感,而机器人没有情感。

【注释】 喜:高兴。  怒:生气。 哀:伤心。 惧:害怕。 爱:喜欢。  恶:憎恶。  欲:欲念。  情:感情。 具:具有。

【故事】古时候,有个富家子弟叫杜子春,后来荡尽家产流落街头。有一次,他碰见一个老者,老者对他说:如果你能遇到何人、何物、何事,都不开口,我就带你修仙。但是,杜子春最后还是未能经受住考验。老人让他放弃了修仙的念头。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解释】匏瓜、陶土、皮革、木块、玉石、金属、丝弦、竹子,这八种材料可做成八种乐器,称为“八音”。

【启示】物尽其用,不同的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乐器。

【注释】 匏:一种植物,类似葫芦,称为匏瓜。 土:陶土。  革:皮革。 木:木块。 石:玉石。  金:金属。  丝:丝弦。 竹:竹子。  

【故事】春秋时候,有个精通琴艺的人叫俞伯牙,可是没有人欣赏他。有一次,俞伯牙的琴声吸引了钟子期,两人一见如故,相约来年再见。第二年,俞伯牙如约来到钟子期的家,谁知钟子期已去世。俞伯牙伤心不已,弹了首《高山流水》,就把琴摔断了,从未再弹琴。天下已无钟子期,又有何人懂我琴声。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解释】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

【启示】人类的繁衍,一代接一代,生生不息。我们要尊老爱幼。

【注释】 身:自己。

【故事】以前有个人叫伟伯余,他每次犯错,母亲总会拿棍子打他,他也知错能改。有一次,母亲打他,他竟然哭了。母亲问他为何这次哭了。他说母亲打他的力量越来越弱了,可见母亲的身体大不如前了,能不伤心吗。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解释】(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是就九代人,也是人与人之间的辈分关系。

【启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注释】 族:一代人。 伦:辈分关系。

【故事】以前,有个老人叫愚公,他每次出门总要翻过太行山和王屋山。于是,愚公打算把山移走,弄出一条路。有人笑他,你这么大的岁数,哪能把山移走啊。愚公说:我死了,还有儿子、孙子、曾孙、子子孙孙,而山只有两座。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解释】父子之间要有恩情,夫妻之间要和睦,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恭敬。

【启示】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弟情同手足。

【注释】 从:顺从,和睦。 恭:恭敬。

【故事】从前,有个学识渊博而家境贫寒的人叫鲍宣,后来他娶了一个富家子女少君。而少君把陪嫁华丽的衣物收藏起来,和鲍宣过起了俭朴的生活。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解释】年长和年幼要有辈分之分,朋友之间要有信义,君主要尊重臣子,臣子要效忠君主。

【启示】我们要尊老爱幼,对待朋友不能背信弃义,要尊敬领导,要关爱下属。  

【注释】 序:次序,辈分之分。

【故事】管仲和鲍叔牙两个人合伙做生意,但是每次赚钱分账时候,因为管仲家里穷,鲍叔牙总是把钱多分一些给他。后来,齐桓公要鲍叔牙当首相,鲍叔牙却举荐管仲当首相,自己甘当助手。

此十义 人所同

【解释】这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长幼、友朋、君敬、臣忠)是每个人都要遵守。

【启示】社会是一张关系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在处理一些关系时候,我们要遵守一些准则,这样社会才会和谐。   

【注释】 同:遵守。

【故事】东汉末年,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帮忙自己打天下,去了三次诸葛亮的家才把诸葛亮请出山。第一次,诸葛亮不在家;第二次,诸葛亮刚好又不在家;第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刘备的真诚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也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解释】凡是启蒙教育,必须讲解清楚,详细的文字解释,清楚的文章停顿地方。

【启示】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一个句子不同的停顿,有不同的意思。只有明白句子停顿的地方,才能正确的理解文章内容。

【注释】 训蒙:启蒙教育。训,训诫。蒙,愚昧。 讲:讲解。 究:考究。 训诂:解释。 句读:文章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现在为标点符号)。

【故事】以前,有个手艺人去一户人家家里干活。这户人家女主人问手艺人想吃啥,手艺人写道: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豆腐不可,可女主人把它理解成: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豆腐不可以。最后搞得手艺人要吃不喜欢吃的豆腐。这都是没有标点符号惹的祸啊。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解释】作为一个学习的人,必须要有学习的基础,《小学》学习完,再学《四书》。

【启示】学习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

【注释】 学者:学习的人。 初:基础。 小学:古时候儿童启蒙书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故事】南北朝时,有一个人叫王僧孺,五岁就开始读书,六岁就能写文章,后来他靠抄书卖钱养家,不仅涨了学识也练了一手好字。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解释】《论语》共有二十篇,记录的是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论。

【启示】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注释】 群弟子:孔子的弟子。  善言:有意义的言论。  

【故事】孔子的一个弟子做了总管后请教孔子:我要怎么才能正确办理正事呢。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求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做不成大事。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解释】《孟子》共七篇,讲述宣传的是 关于道德仁义。

【启示】《孟子》这本书记录的是孟子和弟子们的言论。

【注释】 止:完。  讲:讲述。  说:宣传。

【故事】孟子小时候,吟诵诗文经常是边玩边读,时常中断。有一天,母亲对他说:我这正在纺织的织物把它剪断了,还能接起来吗?从此以后,孟子不再边玩边吟诵诗文。

作中庸 子思笔 中不偏 庸不易

【解释】《中庸》这本书,子思所写,“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改变的意思。

【启示】《中庸》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书,它对中国人的人生观影响很大。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注释】 中庸:儒家经典之一。 子思:孔子的孙子。 中:不偏不倚。 偏:偏差。 庸:平常。 易:改变。

【故事】孔子的弟子路过一户人家,这个人家想杀鸡招待他。这户人家夫妻俩讨论杀哪一只鸡好?会打鸣的鸡,会下蛋的鸡,不会打鸣不会下蛋的鸡。孔子的弟子笑着说道:就杀啥都不会的鸡吧。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解释】《大学》是曾子所作,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

【启示】《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

【注释】 修:修身。 齐:齐家。 平:平天下。 治:治国。

【故事】战国时,商鞅变法。从此以后,秦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得到了很大提升,秦国成为了一个富强的国家。

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解释】精通《孝经》、熟悉《四书》,这样才可以开始读《六经》。

【启示】饭要一口一口吃,读书也要一步一步来,不能操之过急。

【注释】 孝经: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给弟子讲孝道的言论。 六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乐经》六部经书的总称。

【故事】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回乡,他的父亲看到他要叩拜,刘邦赶紧扶起他的父亲。后来还封父亲为太上皇。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解释】《诗》、《书》、《易》、《礼》、《春秋》、《乐》,号称六经,这是儒家经典,应当修习研读。

【启示】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是其他典籍所无法比拟的。

【注释】 号:号称。 讲求:修习研读。

【故事】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骞,自幼丧母,后来家里多了继母和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冬天时候,继母给他穿的不是棉衣而是塞满芦花的衣服。这件事被父亲知道了,父亲想修了继母,子骞向父亲求情,这件事才作罢。事后,继母羞愧以前做的事,再也没有做对不起子骞的事。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解释】有了《连山》《归藏》《周易》这三本书,我们就能详知《三易》。

【启示】《周易》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的奥妙,具有极为深奥的哲学道理。

【注释】 三易:《连山》《归藏》《周易》三本书合称为三易。 详:详知。

【故事】古时候,人们对大自然的很多现象不了解,觉得很神秘,心存敬畏。一次偶然的机会,伏羲创造了八卦图。后来周文王在牢里的七年里根据八卦图创作了《易经》。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解释】典、谟、 训、诰、誓、命,这是《尚书》的奥妙所在。

【启示】《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注释】 典:制度。 谟:大臣向君王的献言。 训:大臣向君王的劝诫。 诰:君王对臣民的公告。 誓:出征时的誓言。 命:君王所发的命令。 书:《尚书》。 奥:深奥。

【故事】相传孔子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编定了《尚书》。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解释】《周礼》由周公所作,里面写有“六官”,保存了当时的统治制度。

【启示】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

【注释】 六官:六种官职,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治:统治。 体:制度。

【故事】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为周朝制定了官职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治;也颁布对待前朝贵族的公告,给他们分土地,拉拢了前朝贵族。这对周朝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解释】戴德和戴圣整理注释的《礼记》,记述了圣贤的言论,使“礼”“乐”都有了(《礼记》收录了《乐记》)。

【启示】《礼记》,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注释】 大小戴: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圣。两人分别注有《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 备:齐全。  

【故事】孔子有个弟子病危卧床不起,儿子和童仆都守在床边。这时,童仆看到床上的席子说:这是大夫用的席子吧。孔子的弟子听后立马要求儿子换席子。儿子担心父亲身体吃不消而不打算换席子。孔子的弟子说:不是大夫的人不能受大夫的礼。换完席子后,孔子的弟子就去世了。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解释】《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应该值得我们去朗诵的。

【启示】《诗经》是我国最早诗歌总集,共汇集了周代诗歌三百多篇,所包含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反映爱情,有的反映战争,有的反映风俗,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注释】 讽咏:诵读。 

【故事】西周灭亡以后,一位大夫路过旧都,看到以前的宫殿此时已是一片废墟长满野草,不禁感慨: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解释】随着《诗经》在流传过程中不断遗失,(孔子)所作的《春秋》,内容寓意有褒有贬,以便人们辨别善恶。

【启示】春秋,通常用来指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史称“春秋时期”。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材料整理修订《春秋》,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注释】 别:辨别。 

【故事】孔子周游列国时发现社会无序、人们善恶不分,于是决定修订《春秋》,告诫后人,让人们懂得善恶。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解释】“三传”就是指《公羊传》、《左传》、《谷梁传》。

【启示】“三传”是三部解释《春秋》的书。《春秋》是鲁国的史书,晦涩难懂,于是就有人写了“三传”。

【注释】 传:解说经书的注释文字。 公羊:称为《公羊传》,公羊高所作。 左氏:称为《左传》,左丘明所作。 谷梁:称为《谷梁传》,谷梁赤所作。

【故事】《公羊传》、《左传》、《谷梁传》这三传被人们称为春秋三传,因为它们是来解释《春秋》。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

【解释】儒家经典读明白以后,才可以读子书,归纳要点,记住一些事情。

【启示】读书要循序渐进、讲究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注释】 经:儒家经典。 方:才。 子:古代书籍按经、史、子、集分类,子是其中的一类图书。 撮:归纳。  

【故事】以前,有个书呆子叫刘羽,他对书上的知识都是生搬硬套。有一次,他熟读了一本水利的书,便说服了当地官员兴修水利。可是他只会照搬书上的知识修建堤坝,并没有根据当地的地势和降雨情况等。没多久,一场暴雨就把堤坝给冲没了。

五子者 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

【解释】五子是指荀子、扬雄、文中子、老子和庄子。

【启示】大家比较熟悉的可能是老庄二人。老子著有《道德经》,庄子著有《庄子》。

【注释】 荀:荀子。 扬:扬雄。 老:老子。 庄:庄子。  

【故事】有一天,庄子没钱了买米了,就去找朋友借点粮食下锅。朋友说:等我谷子收成卖个好价钱,我就借给你一些啊。庄子听完后不高兴的说:刚才在路上我碰见一条鱼,那条鱼向我讨水喝,我说到等我去南方了,再帮你引水过来。那条鱼无奈的说:那你到时去干鱼铺找我吧。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解释】通晓经书和子书以后,读史书,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就可以知道始终。

【启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注释】 史:史书。 考:考究。 世系:一姓世代相传承的系统。  

【故事】有一天,庄子在钓鱼,楚国的两位大夫来请他去楚国当官。 庄子说,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你们用盒子供养着,不知道它是喜欢被人这样圈养着还是喜欢自由自在在泥地里爬行。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解释】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他们三个号称“三皇”,生活在上古时代。

【启示】上古时代指现存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

【注释】 羲:伏羲氏,传说中的人类始祖。 农:神农氏,传说中的农业发明人。 黄帝:轩辕氏,传说中中原各族的祖先。 居:生活。   上世:上古时代。  

【故事】有一天,伏羲氏看到有一些水性不好的人在渡河时候往往会危险,这时他就想到把葫芦绑在那些人身上辅助涉水渡河。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解释】唐尧、虞舜,号称“二帝”,他们相互禅让帝位,他们在位的时期是太平盛世。

【启示】禅让,是指帝王把帝位让给其他有才能的人。

【注释】 唐:唐尧,“五帝”之一。 有虞:虞舜,“五帝”之一。 揖逊:禅让帝位。 

【故事】尧年老的时候想找个人来继承自己的位置,这个人并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一个盲人的儿子舜。因为舜才德兼备。这种让位,被称为禅让。

夏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

【解释】夏朝君主禹,商朝君主汤,周朝君主文王和武王。这几个开国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启示】我们现在常说的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注释】 禹:夏朝的领袖,治理过洪水。大禹治水。 文:周文王。 武:周武王。 

【故事】远古时候,经常发大水,又没人能治水成功,人们只能四处逃难。后来,大禹也去治水了,有几次路过家门,他也没回家,把所有心思都用在治水上。最终,大禹治水成功了。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解释】夏朝(禹)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一个家族拥有天下。经过四百多年,夏朝灭亡了。

【启示】人的一生放在历史长河中,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但放在个人来讲是全部。我们要珍惜时间。

【注释】 家天下:王位世袭,一个家族拥有天下。 载:年。 迁:迁移,指夏朝的灭亡。 社:社稷,指国家政权。

【故事】太康沉迷酒色、不理朝政,不久后就失国。 后来,少康发奋图强、报仇雪耻、复兴夏朝。这历史上称为“少康中兴”。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

【解释】(商朝)汤讨伐夏朝(桀,夏朝最后一个国君),建立了商朝,历时六百年,直到纣王的死而灭亡。

【启示】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称殷商,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注释】 伐:讨伐。 纣:纣王,商朝的最后一个国君。

【故事】商朝的最后一个王是纣,他沉迷酒色又暴政,人们不喜欢他。一个叫周的部落就攻打了朝歌,商军溃败。纣看大势已去,在鹿台烧火自杀了。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解释】周武王诛杀纣王,建立周朝,历时八百年,这是历代王朝时间最久的。

【启示】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奴隶制王朝。

【注释】 诛:诛杀。

【故事】有一天,姜子牙在钓鱼正好被周文王看到了。姜子牙的鱼钩离水面还有一段距离。周文王好奇地问道你这怎么能钓到鱼呢?姜子牙说:愿者上钩。

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

【解释】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周朝的统治就衰弱了,各诸侯夸耀自己的军事力量,政客们说服君主采用自己的主张成为一种风尚。

【启示】周朝衰落,各诸侯都想要称王称霸,最终战争不绝,老百姓饱受苦难。

【注释】 辙:迁移。 王刚:王朝统治。 坠:衰落。 逞:夸耀。 干戈:军事力量。 游说:政客努力说服君主采用自己的主张。  

【故事】苏秦是战国时的纵横家,他联合韩、赵、燕、魏、齐诸国共同抗秦。秦国就派了张仪去游说魏国退出抗秦联盟。随着魏国的退出,其他国家一一被秦国攻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解释】东周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五霸分别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战国七雄分别为齐、楚、燕、赵、韩、秦、魏。

【启示】春秋时期出现五个诸侯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战国时期出现了七个诸侯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注释】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段时期。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这段时期。 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七雄:齐、楚、燕、赵、韩、秦、魏。

【故事】春秋末期,晋国主要由智家、魏家、韩家、赵家瓜分。智家的实力最为雄厚,魏家和韩家都把土地给了智家,唯独赵家不愿把土地交给智家。智家就联合魏家、韩家攻打赵家。赵家的门客就去魏家和韩家游说,让他们不要攻打赵家,反而联手起来把智家灭了。这就是战国七雄里的韩、魏、赵。

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解释】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当秦二世胡亥在位时,天下大乱,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启示】秦王嬴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

【注释】 嬴秦氏:秦始皇嬴政。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 二世:皇儿子胡亥,秦始。 楚:楚霸王,项羽。 汉:汉高祖,刘邦。

【故事】战国初期,秦国的实力还比较弱,随着商鞅推行新法,秦国逐渐强大,后来嬴政掌权,灭了其他六国,建立秦朝,并自封为皇帝。他是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人称秦始皇。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篡

【解释】汉高祖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当帝位传到孝平帝时,帝位被王莽篡夺。

【启示】毛泽东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注释】 高祖:汉高祖刘邦。 孝平:孝平帝,被王莽所害。 王莽:西汉改革家、政治家,杀害汉平帝,自立为帝。 篡:夺取。

【故事】王莽的姑母是皇后王政君,王莽为人谦逊、生活俭朴、救济穷人。后来,王莽要皇帝禅让,自己当了皇帝,建立了新朝。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

【解释】光武帝刘秀起兵灭了王莽,建立东汉,(两汉)延续了四百多年,到汉献帝时候灭亡。

【启示】东汉中后期太后称制、外戚干政,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亲政,史称戚宦之争。

【注释】 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继西汉之后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献:汉朝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  

【故事】王莽当了皇帝后,百姓怨声载道,不断有农民起义,其中有刘秀为首的绿林军。后来,绿林军攻破了长安城,杀了王莽。

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

【解释】魏国、蜀国、吴国,三国鼎立,争夺汉室皇权,后来被晋朝取代。

【启示】魏国灭了蜀国和吴国,后来司马懿夺取了帝位,建立了晋朝。

【注释】 魏:曹操的国号。 蜀:刘备的国号。 吴:孙权的国号。 鼎:三足铜器,象征国家权力。 迄:到。 两晋:东晋、西晋。

【故事】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在桃园结拜为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就是桃园三结义。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解释】南朝包含了宋、齐、梁、陈等四代,它的国都在金陵。

【启示】这里的宋指刘宋、南朝宋,由刘裕建立;赵匡胤建立的宋,为赵宋。

【注释】 宋:宋朝,宋武帝刘裕。 齐:齐朝,齐高帝萧道成。 梁:梁超,梁武帝萧衍。 陈:陈超,陈武帝陈霸先。 都:国都。 金陵:南京。

【故事】梁武帝对皇亲国戚犯错很宽容。有一次,有人说临川王私藏兵器准备造反。梁武帝亲自带兵去查看,最后没发现兵器只发现了很多金银珠宝。梁武帝却笑着说:你很会过日子啊。因为他相信临川王不会造反,只是贪财。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与高齐

【解释】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孝闵帝文觉篡位,建立北周,东魏被文宣帝高洋篡位,建立北齐。

【启示】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注释】 北:北朝。 元魏:北魏开国皇帝,姓拓跋,至孝文帝时,改姓为元,因此称元魏。 宇文:孝闵帝文觉。 周:北周。 高:文宣帝高洋。 齐:北齐。   

【故事】魏孝文帝出身游牧民族,为了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流,他把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

迨 至 隋 一 土 宇 不 再 传 失 统 绪

【解释】等到隋朝,统一了天下,(隋朝灭亡)不再传续,失去了政权。

【启示】隋文帝杨坚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中国,可惜的是隋朝只传了两代就灭亡。

【注释】 迨至:等到。 隋:隋朝。 一:统一。 土宇:天下。 统绪:政权。  

【故事】隋炀帝杨广,荒淫无度、残害忠良。他创立了科举制度,扩建了京杭大运河。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解释】唐高祖李渊发起仁义之师,扫除了隋朝混乱的局面,建立了唐朝。

【启示】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故史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治理下所出现的盛世。

【注释】 唐高祖:李渊,唐朝开国皇帝。 义师:仁义之师。 创:开创、建立。

【故事】隋朝末年,李渊带领农民起义军在江都杀了隋炀帝,改国号为唐,成了唐朝的开国国君。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解释】唐朝传了二十位皇帝,历时三百年,后梁灭了唐朝,国号就变了。

【启示】安史之乱是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注释】 梁:后梁,国号。 之:唐朝。  

【故事】唐玄宗在位时出现了“开元盛世”,杨贵妃受到了唐玄宗的百般宠爱,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为非作歹。后来,安禄山、史思明叛变,出现了“安史之乱”。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解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为五代,这五个朝代的兴衰都有一定的缘由。

【启示】五代是历史上一个纷乱割据的时期,有前五代、后五代之分。

【注释】 五代:唐朝以前有宋、齐、梁、陈、隋五代,称为前五代,唐朝以后有梁、唐、晋、汉、周五代称为后五代。 由:缘由。

【故事】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定都于开封和洛阳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一般称五代为中原王朝。

炎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解释】赵匡胤发动兵变,逼后周皇帝禅让帝位,建立宋朝。宋朝传了十八个皇帝后,北方常南下侵扰,造成南北混战的局势。

【启示】宋太祖赵匡胤因为具有五行中的火德而得天下,所以称为炎宋。

【注释】 炎宋:宋朝。 禅:禅让。 南北:南方北方。  

【故事】周世宗柴荣死,七岁的恭帝即位。在陈桥驿,赵匡胤的弟弟等人发动兵变,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赵匡胤为皇帝。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宋,定都开封。

辽与金 帝号纷 元灭金 绝宋世

【解释】辽国和金国,纷纷自封帝,元朝灭了金国,又灭了宋朝。

【启示】蒙古人曾和宋朝一起发兵灭了金国,而后蒙古人又把宋朝灭了,建立了元朝。

【注释】 辽:辽国。 金:金国。 元:元朝。  绝:消灭。 

【故事】宋朝岳飞精忠报国,屡次击退金人的侵略,最后却遭到奸人秦桧的陷害。

莅中国 兼戎狄 九十年 国祚废

【解释】统一中原,兼并西北少数民族,统治九十年,而后元朝被明朝灭了。

【启示】戎的称谓最早来自于周代,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自称华夏,把华夏周围四方的族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注释】 莅:到。 中国:中原。 戎狄:西北一些少数民族的统称。  国祚:帝位。 

【故事】元世祖忽必烈,一生善战,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创建了元朝。他曾多次出兵入侵邻国,却屡遭失败。

太祖兴 国大明 号洪武 都金陵

【解释】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王朝,年号洪武,建都南京。

【启示】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注释】 太祖:朱元璋。 金陵:南京。 

【故事】朱元璋出身农民家庭,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里排行第八,人称朱重八。小时候给地主家放牛为生,后加入义军,最后成了明朝开国皇帝。

迨成祖 迁燕京 十七世 至崇祯

【解释】明朝到明成祖朱棣时,迁都燕京,到崇祯皇帝共传了十七个皇帝。

【启示】明朝分别有十六帝和十七帝之说。

【注释】 迨:到。 成祖: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 燕京:北京。  崇祯:崇祯是明朝的最后一个年号。 

【故事】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穷,只好帮人家放牛维持生计。有一次,为了让小伙伴们吃到牛肉而把牛杀了,还向牛主人家撒谎牛掉到悬崖了。因此,他也被痛打一顿。

权阉肆 寇如林 至李闯 神器焚

【解释】宦官当权,盗寇如林,李闯王攻破燕京,明朝灭亡。

【启示】朱元璋铸铁牌立在宫门,上面刻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注释】 阉:宦官。 寇:盗寇。 李闯:李闯王,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神器:帝位。 

【故事】宦官魏忠贤深受明熹宗宠信,利用自己掌管东厂大权,结党营私,滥杀无辜。他也被人称为“九千岁”。

清太祖 膺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解释】清太祖承受天命,平定四方,实现了统一。

【启示】清太祖统一女真诸部、建立后金政权。

【注释】 清太祖:清朝实际奠基者,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膺:承受。 景命:天命。  靖:平定。  克:实现。  大定:统一。 

【故事】李自成,英勇杀敌,人称“闯王”,带领起义军攻入京城,推翻明政权。

古今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解释】历史全在这,记载着治乱兴衰,读完后大家就知道兴衰的道理。

【启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诞生文明的国家之一,有近5000年的历史。   

【注释】 兹:这。 载:记载。

【故事】清朝乾隆皇帝组织编纂 《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读史者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解释】读史书的人,应该要考查详实的记载,通晓古今发生的事,好像亲眼所见一样。

【启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注释】 考:考查。  实录:详实记载。  通:通晓。  目:看见。 

【故事】司马光历时19年编撰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迁编撰纪传体通史《史记》。

口而诵 心而惟 朝于斯 夕于斯

【解释】用嘴去读诵,用心去思考,早上要这样做,晚上也要这样做。

【启示】读书不仅要用嘴,而且也要用心。

【注释】 诵:读诵。 惟:思考。 朝:早上。 夕:晚上。 斯:这样。

【故事】有一天,司马光和小朋友在院子里玩捉迷藏,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一个装满水的水缸里。有的小朋友被吓得哭起来,只有司马光冷静地拿着一块大石头往水缸砸去,把小朋友救出来。

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

【解释】从前孔子十分好学,遇到不懂的问题向神童项橐请教,古时候圣贤都能这样勤奋好学,我们更应该勤奋好学。

【启示】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注释】 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项橐:鲁国神童,教孔子乐曲。

【故事】有一次,孔子坐马车出行在路上碰见项橐和几个孩子在路边堆城池,这时其他孩子看到马车过来都跑开了,只有项橐还站在城池边上。孔子问到:你为啥看到马车不跑开啊?项橐说:只有车马让城,哪有城让车马啊。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解释】宋朝宰相赵普,做官了还在勤奋好学读论语。

【启示】学到老,活到老,知无涯,生有涯。

【注释】 赵中令:赵普,宋朝宰相;中令,中书令官名。 鲁论:《论语》的一种版本。 彼:他。 既:已经。 仕:做官。  

【故事】宋朝宰相赵普自幼爱读书。有一天,宋太祖找赵普商谈国事,看到赵普正在读《论语》,问到:这本书小时候应该就读过了,现在看有什么用呢。赵普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解释】西汉人路温舒披开蒲草编织成的席子写字阅读,公孙弘把《春秋》抄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很穷没有书,尚且知道勤奋学习。

【启示】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现在很多人买了书,往往把书丢在一边……

【注释】 披:披开。 蒲:蒲草;蒲编,用蒲草编成席子。 竹简:用竹削成蒲片,用来写字。

【故事】西汉路温舒,有一次,他在放牛时看着满地的蒲草,心想:“这不也可以像竹简抄书吗?”于是,路温舒便利用蒲草来抄书,最后学有所成。

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解释】汉朝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绑在屋梁上,以免读书时候打瞌睡。战国苏秦读书发困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却能自觉勤奋苦读。

【启示】读书有时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要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注释】 头悬梁:头发绑在屋梁上。 锥刺股:用锥子刺大腿。

【故事】战国时,有个人叫苏秦。他勤奋好学,每当读书发困时,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让自己不犯困。最后,他成为了一个纵横家。

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解释】晋朝车胤把萤火虫装在纱袋里当照明读书,孙康用雪的反光来读书。虽然他们家境贫苦,但是他们却不停止学习。

【启示】古人在那么艰苦环境下还能读书,我们要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条件。

【注释】 囊萤:把萤火虫装在纱袋里。 映雪:雪的反光。 辍:停止。

【故事】晋朝的车胤,小时候家里穷的连灯油都买不起。有一天晚上,他看到萤火虫,突发奇想抓了很多萤火虫把它们装进纱袋,这些萤火虫发出的光就能让他在晚上读书了。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解释】汉朝朱买臣一边背柴一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时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虽然身体劳累,但是却刻苦学习。

【启示】古人小时候,一边干活一边读书都不喊累。

【注释】 负:背。 挂角:把书挂在牛角上。

【故事】汉朝的朱买臣每次一边背着柴一边看书。隋朝的李密每次放牛时,把书挂在牛角上,一有空就看书。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解释】宋代苏洵,到了二十七岁,后悔以前没好好读书,开始发奋读书,后来成了文学家。

【启示】宋代文学家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注释】 苏老泉:宋代文学家苏洵,号老泉。

【故事】苏轼的父亲苏洵到了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读了一年书,他就去参加考试,可是没能考中。后来,他在家又学习了五六年,写出来的文章得到了欧阳修的推荐,最后当上了大官。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解释】他年纪那么大了,还后悔读书太迟了,你们这些晚辈,更应该早点考虑读书。

【启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尔:你们。 小生:晚辈。

【故事】陆游筑书巢,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环顾四周,没有不是书的,整个屋子就像书巢。

若梁灏 八十二 对大廷 魁多士

【解释】如宋朝梁灏,八十二岁中进士,在朝廷的殿试中,夺得状元。

【启示】有志者不在年高。

【注释】 若:如。 对大廷: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问题。 魁:第一。

【故事】宋朝的梁灏,从年轻时就开始参加考试,在他八十二岁之前都名落孙山。八十二岁那年,他考中了状元,虽然已满头白发,但是他心满意足。

彼既成 众称异 尔小生 宜立志

【解释】他能取得成功,大家感到惊奇,你们这些晚辈,应该立定志向好好读书。

【启示】人生须立志,立志当高远。

【注释】 成:成功。 异:惊奇。

【故事】北宋散文家苏洵有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他们都是大散文家,被大家称为“三苏”。

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解释】北齐祖莹,八岁就能呤诗,唐朝李泌,七岁能以棋为题即兴赋诗。

【启示】不是每个人都是小神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注释】 莹:祖莹。 泌:李泌。

【故事】祖莹八岁时候就能吟诗,有一次在学校里没带书,竟能一字不差把《尚书》背出来。

彼颖悟 人称奇 尔幼学 当效之

【解释】他们聪颖有悟性,人们称他们为奇才,你们这些初学者,应该以他们为榜样。

【启示】三人行必有我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注释】 颖悟:聪明有悟性。 效:效仿,为榜样。

【故事】李沁七岁时被唐玄宗召见,并以棋为题作诗: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蔡文姬 能辨琴 谢道韫 能咏吟

【解释】蔡文姬能分辨琴声好坏,谢道韫能出口成诗。

【启示】古时“女子无才便是德”,蔡文姬、谢道韫能有如此才华,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学习。

【注释】 蔡文姬:东汉女文学家,擅长文学、音乐、书法。 谢道韫:晋朝女诗人。

【故事】东汉的蔡文姬小时候就懂音律,有一次父亲在弹琴时弦断了,她都能听出那是第几根弦断了。

彼女子 且聪敏 尔男子 当自警

【解释】他们两个女子,尚且如此聪明敏捷,你们这些男子汉,更应该自我警醒。

【启示】好男儿志在四方。   

【注释】 警:警醒。

【故事】谢道韫小时候就是才女,她曾把雪比作:未若柳絮因风起。

唐刘晏 方七岁 举神童 作正字

【解释】唐朝刘晏,七岁时候,被推举为神童,做了负责校正书籍的官。

【启示】很多小朋友在七岁的时候还在读小学一年级,而唐朝刘晏七岁时候已经当官了。不是每个人都是神童,但每个人都可以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注释】 刘晏:唐朝神童,七岁能做诗。 举:推举。 正字:官名,负责校正书籍。

【故事】唐朝有个小神童叫刘晏,他写了一篇《东封颂》给唐玄宗,后来被封了负责校正书籍的官

彼虽幼 身已仕 尔幼学 勉而致

【解释】他年纪虽小,却已经当官,你们这些初学者,要自勉努力才能达到那样。

【启示】有志者不在年高。   

【注释】 仕:当官。 致:达到。

【故事】元稹小时候父亲早逝,他只能寄人篱下,深知自己不好好读书就不能改变现状。他通过勤奋苦读,学有所成,被人称为“元才子”。

有为者 亦若是

【解释】想要成为有作为的人,就要像他们这样勤奋学习。

【启示】奋斗成就梦想。   

【注释】 是:这样。

【故事】孟子说:舜是谁?我又是谁?人若有所作为,那么这有为的人就像是舜一样的人。

犬守夜 鸡司晨 苟不学 曷为人

【解释】狗在夜里会看守家门,鸡在早上会报晓,人如果不能学习,又怎么称得上人呢。

【启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否则连鸡狗都不如啊。

【注释】 司:负责。 曷:怎么。  

【故事】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闻鸡起舞”。

蚕吐丝 蜂酿蜜 人不学 不如物

【解释】蚕能吐丝,蜜蜂能酿蜜,人不懂得学以致用,就不如动物。

【启示】春蚕到死丝方尽。   

【注释】 物:动物。

【故事】东汉时,有个孤儿叫承宫,他经常利用放牧猪羊的时间跑到教室外面听老师讲解《春秋经》。

幼而学 壮而行 上致君 下泽民

【解释】幼年时学习,长大后学以致用,辅佐君王,润泽百姓。

【启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释】 壮:成年。 致君:辅佐君王。 泽民:润泽百姓。

【故事】王勃自幼聪敏好学,六岁就能写文章,后来写了《滕王阁序》。

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

【解释】名声远扬,光宗耀祖,造福后人。

【启示】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注释】 显:显耀。 裕:使富足。

【故事】唐朝宰相魏征,他曾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等一些治世名言。他死后,唐玄宗哭道: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人遗子 金满籝 我教子 惟一经

【解释】别人留给子孙的是金银钱财,而我教育子女多读经书。

【启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注释】 遗:留下。 籝:竹箱。

【故事】西汉时有个人叫疏广,做过皇太子的老师。他告老还乡时,带了很多金银珠宝,却没把这些金银珠宝给自己的子孙,而是把它们分给了贫穷的人。因为他怕那些财富会害了自己的子孙变得没志向或被众人怨恨。 

勤有功 戏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

【解释】勤学才能功成名就,嬉戏没有任何益处,你们要警惕啊,应该要勉励自己好好学习。

【启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戏:嬉戏。 戒:警惕。 哉:啊。

【故事】唐朝文学家韩愈曾说过: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文档信息

Search

    Table of Contents